小我融入大我助力“天问”奔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信标装置研制团队先进事迹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24-09-02 20:57:36

  他们临危受命,在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中,作为承担工程单机载荷的高校,仅用两年时间成功研制国内首例单机载荷并成功在轨应用。面对疫情突袭,他们冒着感染风险多次往返高风险地区科研攻关,成为南航“最美科研逆行者”。团队舍小家为大家,胸怀“国之大者”,面对项目难题和突发情况他们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始终将国家使命作为最大前提,始终将助力火星探测作为最大责任。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成功落火,5月21日,在来自亿公里以外“天问”的遥测数据中,完成了信标通信数据的判读,成功实现设计功能,在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的历史中留下了南航人坚毅的足迹。

  图1“人民科学家”叶培建院士与团队主要成员合影,叶培建院士多次来院亲自指导研制工作,确保研制工作圆满成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信标装置研制团队(以下简称“信标团队”)组建于2018年,团队成员16人,其中党员10人、派1人。经过近2年的科研攻关,2020年7月23日,火星信标装置搭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顺利发射。

  习说,“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航天科技属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关键核心技术,只能靠我国的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开展科研攻关和自主创新。

  火星探测是世界性难题,成功率不到50%。当时,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提出,火星探测器还缺乏一个有效的载荷,即俗称的“信标”,能够在探测器“硬着陆”过程中记录下相关数据并通过环绕器传回地球,从而能够向世界宣告和证明中国航天器已到达火星地表。但就是这么一个意义重大的项目,刚开始时却无人问津。相较于其他时间宽裕、资助金额大、立项等级高的科研项目,这个项目时间紧、任务重、难度也非常大,立项时无经费资助、无立项级别,没有人愿意主动接手。就在这紧急关头,南航航天学院主动请缨,承担起火星信标研制工作。在紧要关头,一批青年教师急国家之所需,挺身而出、勇于担当,快速组建了团队。

  信标装置可分配的重量、尺寸和功耗等资源极为有限,青年教师们创造性地开展研究,电子学组部件待机状态下的功耗较常规方案降低了1000倍,满足了电子部件在低温环境下长期存储和工作可靠性要求。同时,为了能够保证信标装置在火星表面极寒的温度条件下独立工作,团队在短时间内研制出缓冲和保温材料。

  图2“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在火星着陆时示意图,信标装置可能够在探测器“硬着陆”过程中记录下相关数据并通过环绕器传回地球,从而能够向世界宣告和证明中国航天器已到达火星地表,其功能类似飞机中的“黑匣子”。

  为在2年左右的时间里设计制作一个全新航天产品,研制团队采用三个方案同步进行的模式,这意味着工作量的急剧增加。2020年春节前期,青年教师们连续72小时坚守在北京航天城实验室内调试产品,终于在大年三十上午将产品调试好,搭乘晚上最后一班高铁回到南京。

  2020年春节期间,国内出现了重大的疫情,部分试验项目不得不中断,这极大地影响了信标装置的研制计划。由于“天问一号”的发射窗口每26个月才有一次,为了能赶上2020年的发射窗口,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火星团队的成员们与时间赛跑。疫情最严重时,团队成员在实验室打地铺,吃住在校内。到北京出差时无法住宿,团队教师们每天只能冒着感染风险往返,有时晚上刚回到南京取到所需要仪器,便又登上了赴京的夜班列车,空荡荡的一节列车就只有团队成员,成为科研攻关战线上的“最美逆行者”。火星信标团队实现了疫情防控和科研攻关的双胜利。

  习在会见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说: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人民科学家”叶培建院士亲自指导、校友“天问一号” 总师孙泽洲具体指导研制工作。团队老师以国为家,舍小家为大家。张子建老师儿子出生仅仅2个小时后,又踏上了前往北京的高铁;参与信标研制工作,青年教师们没有拿一分钱的科研工资,甚至自己垫钱开展研究工作;许蕾老师为了攻克技术瓶颈,长时间工作引起了身体问题,进了手术室。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

  2020年9月,支部党员张子建、陈传志作为团队代表,受邀参加了江苏省庆祝教师节主题活动并发言。在第六个“中国航天日”,支部党员张子建作为嘉宾参与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中新网、新华网等主流媒体直播活动。2021年,为纪念中国建党一百周年,新华社总社策划出品了“百年大党的青春之歌”,主题为“热血与信仰—一以贯之始终绵延”:以革命火种点燃信仰之光、以甘苦暑寒开拓复兴之路,以青春之躯撑起民族脊梁,以奋斗之姿缔造世界奇迹,并在全国范围内重点选择了农、医、教、科四个领域内典型青年党员作为代表进行介绍。其中,信标研制团队作为科技领域的典型代表接受了采访,并在新华网与腾讯新闻等传媒平台播出,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

  AG旗舰厅官方网站

  图3火星探测器应急信标项目党支部党员接受新华社、央视等国内主流媒体采访报道,展示了我国科技工作站的良好形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在文昌完成交付前的最终测试验证中,团队两班倒,实现换人不换岗。为期两天的测试过程中仅休息了4个小时,确保了功能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2020年7月23日,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天问一号”执行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绕、落、巡”三个工程目标。火星探测器应急信标装置搭载在“天问一号”上顺利奔向火星。

  2021年5月15日,北京控制中心,“天问一号”成功落火,2021年5月21日,在来自亿公里以外“天问”的遥测数据中,完成了信标备份功能的数据判读,成功实现设计功能,在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的历史中也将留下南航人坚毅的足迹。6月9日,在“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信标装置研制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不久,学校钱伟长讲座教授孙泽洲总师来到航天学院,参观学院实验室,并与火星信标团队座谈。他首先表达了对火星信标研制团队的感谢,他认为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团队攻坚克难,在疫情严重期间坚守岗位、如期交付产品,体现了航天科技工作者的担当精神,同时,他希望团队继续深入思考信标装置的技术升级与未来应用,在后续行星探测任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2021年8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发来感谢信。

  图4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向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来感谢信,感谢南航在信标系统研制等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

  火星信标研制试验队出征仪式上,叶培建院士赠送给青年教师们一副对联:“扬航天精神雄风,做两弹一星传人;圆中华复兴伟梦,担行星探测重任。”令团队老师们感到荣耀的是,叶院士将他们视为中国航天事业的“传人”。在“嫦娥五号”等后续一系列国家重大航天工程中,让我们一起期待航天学院这一群青年教师的身影……

  “干,才是马列主义!” 中国石油大学暑期实践追寻铁人精神 “干,才是马列主义,不干,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老一代石油人喊出的铮铮誓言,激励着中国石油大学学子追寻铁人精神迈出坚实脚步。

  奔跑吧·少年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棒垒球邀请赛在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开赛。

  4月2日,随着57652次检测车从南充北站5道缓缓驶出,标志着新建汉中至巴中至南充铁路南充至巴中段(以下称巴南高铁)启动联调联试,进入工程验收关键阶段,为全线早日开通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年3月31日,“知音湖北 遇见浪漫孝感”春赏花活动在湖北省孝感市金卉庄园景区启动。金卉庄园花团锦簇,五彩斑斓花卉竞相绽放。人们穿梭在花海之间,享受明媚春光。

  2024年3月23日,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办的2024秋冬中国国际时装周在北京开幕。

  3月17日,原创独立设计师品牌SHANG1 BY SHANGYI 2024秋冬系列时装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2024年2月28日,新疆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县境内的博斯腾湖出现推冰景观。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马街镇钻天坡,盛开的油菜花梯田在初升太阳映照下,勾勒出一幅田园春景图

  2024年1月12日,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庐陵文化生态园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市民徜徉其间,尽享生态之乐。

  2023年12月26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镇黄草岭村附近,游客在冬樱花与梯田边游览。

  2023年12月12日,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第十九届冰雪文化旅游节采冰仪式在高家湖二渠水库进行。仪式主要展示了头冰的开采上岸过程。开幕式上还举行迎风旗、祈福词、喝出征酒等仪式。

  2023年12月13日,河北省正定古城迎来降雪,古城内外银装素裹,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美如画卷。

  2023年11月28日,贵州省六盘水市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层林尽染,景色迷人。

  三角梅原产于巴西,现主要分布在中国、秘鲁、阿根廷、日本、赞比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海南三角梅最为出名。

  2023年11月23日清晨,朝霞初现,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沿江公路G348国道的绝壁岩体上,工人们正在铺设防护网,以防止岩崩和落石。

  2023年11月23日,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站工作人员正在清理站台积雪。

  2023年11月21日,甘肃敦煌,首趟敦煌号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装载1000吨石棉驶出,经天津港通过铁海联运发往泰国曼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