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炮兵军民融合使导弹武器寿命周期大为延长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24-08-10 20:25:52

  铁流滚滚,长剑啸天。初夏时节,一场信息化条件下的导弹武器装备抢修保障演练在南国深山擂响战鼓。100余台导弹战车纵横驰骋、20多个重难点课目穿插展开,在演兵场上摆开一张硕大的无纸考卷。

  辛勤作答者,既有来自一线作战部队的维修精兵,也有从武器装备科研单位和生产厂家入场的数百名预备役专家骨干,军民携手上演了一场战时装备抢修的精彩剧目。

  借炉淬火,AG旗舰厅官方网站助推长剑飞天。组织演练的第二炮兵机关一名领导告诉记者,军地资源的深度融合,有力助推了部队的实战化建设。

  随着指挥员一声“点火”命令,某型超期服役的导弹呼啸升空,准确命中目标,创造了同型号导弹发射多项新纪录。

  这一刻,标志着该旅导弹武器寿命周期大为延长,让该旅尝到了军民融合的甜头。

  那次演练,导弹火力突击进入“读秒”的关键时刻,一辆装备车出现故障,由于该旅自身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维修骨干忙活了半天就是找不到问题症结,不得不搬来“援兵”才化解困局。

  这个旅遭遇的教训,在不少基层部队同样有过。第二炮兵装备部领导敏锐地意识到,提高装备保障能力不仅要自我挖潜增效也要善于“借船出海”。他们提出“三能”融合思维:能利用民用资源的就不自己铺摊子,能纳入军地融合体系的就不另起炉灶,能依托地方企业的就不重复建设。

  思路一变天地宽,军民融合让第二炮兵装备维修保障能力建设驶入“快车道”——

  先后与国内40多家大型军工集团和一流科研单位联手共建,与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科研成果孵化基地,聘请50多名院士专家担任“科研顾问”,高起点锤炼提升装备维修保障能力。

  携手20多家科技研发龙头企业,搭建装备整修平台,并将融合领域从整修拓展到使用管理全过程,由主战装备拓展到专用保障装备,由部分型号武器拓展到所有型号武器,实现装备保障领域全系统、全方位的军民深度融合。

  第二炮兵装备部领导介绍说,目前,第二炮兵装备维修保障告别了“单兵作战”,装备保障能力建设发生了质的转变,导弹旅作战装备寿命更长、战技性能更好,武器装备的完好率、可用率和在位率进一步提高。

  导弹武器装备技术含量高、造价成本高、操作要求高。如何高起点推进信息化建设,打造克敌制胜的“中国剑网”?这是摆在第二炮兵部队面前的一道现实考题。

  那年初,该基地挑选10多名精兵强将搭建新型信息化指挥平台。攻关半年,几项核心技术始终难以突破,研发工作面临“流产”。

  绝境求生,困则思变。一墙之隔,墙内是部队“闭门造车”的困惑,墙外是驻地丰富的人才、技术资源,该基地领导一番思量,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借助地方优势资源,高起点推进信息化建设。

  他们先后4次派人调研论证,联合两家通信运营商的20多名国内顶尖技术专家合力攻关,一举攻克11项关键技术难题,搭建起融入10多项新技术、新工艺的新型信息化指挥平台。

  “在民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善于‘拿来’、有效‘利用’,不仅能大幅缩短信息化建设的周期,还能提高部队实战化建设的起点和层次。”基于这样的认识,第二炮兵各级进一步解放思想,走出一条“借梯登高”建设信息化战略导弹部队的发展之路。

  某导弹旅是第二炮兵信息化建设试点单位,面对作战指挥、数字营区等信息化系统建设任务,他们经过多次深入调研后列出“需求清单”,由第二炮兵机关出面协调,遴选国内行业中“顶尖”的10多家高等院校、科研企业和软件技术服务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携手组成“精英团队”共同进行软件研发设计、硬件配套和系统调试运行。

  军民同心,其利断金。借着军民融合的东风,该旅建成第二炮兵首个立体信息网络,一座“指挥筹划自动化、数据采集模块化、信息发布实时化、营区管理可视化”的“数字军营”应运而生,率先实现了“平时精细管理、战时精确指挥”,这一经验在全军得到推广。

  近年来,第二炮兵部队坚持需求主导、军方主导、专家主导的原则,联姻国内10多家一流科研单位,合力攻关60多项信息化建设重大课题,20多项科研成果荣获全军科技进步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