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摄影家|笔墨当随时代:李舜摄影的多维魔方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24-08-20 21:24:24

  桃红柳绿,芳草如茵。远方,群山黛色如洗,绿意参差不一;近处,翩翩白鹭的羽翼划过水面,碧波荡漾不已。白日里的西湖有着看不尽的多姿色彩,令人目不暇接,但如织的游人却让一些人望而却步。深夜一两点,点点星光从银河倾泻而下,照亮了夜行人的前路。李舜驾车从工作室驶出,过龙井,上孤山,一身黑衣的他与夜色融为一体,悄然投入西湖的怀抱。此时的西湖褪去了白天的热闹,显得格外静谧。一湖,一舟,一亭,一人,一影,一夜,故事在此刻书写。

  信马由缰,在空旷的路边停车,戴上耳机播放有声书,“是夜月白风清,水天共碧,二人正在僧房里,睡至半夜,忽听得江上潮声雷响”,正在六和塔下的他在此刻仿佛与书中彼时的鲁智深、武松于湖畔同闻潮信。心之所至,李舜随意地按下手中的快门线,每一声快门声响仿佛都是黑暗中的光被捕捉时发出的叫喊声,而这一道道光成为他的笔墨,书写着他在当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望。

  似浓墨滴落,在清水中瞬间四散,进行着自由的分子扩散运动;似焦墨与笔尖依依不舍,在强劲的摩擦力作用下,于宣纸上留下遒劲的痕迹;似淡墨轻抚,飘逸如天上的流云,细密如水中之波纹。粗粗一看,《林泉高致》像具有东方意蕴的水墨画,细看时,会惊觉这画中的水墨采集自黑暗中的光线,并以负像的形式呈现——这样大胆的尝试始于李舜就读中国美术学院大三时的一次作业。

  在夜间漫无目的地开车,像开启一场神秘而浪漫的冒险。随着晚风一起扑面而来的,还有源自城市的各种灯光——无论流光溢彩的高楼大厦,还是川流不息的车水马龙。李舜将两台120胶片相机分别固定于车头和车尾,镜头分别朝向车行驶的前方和后方,通过长时间曝光,让黑夜中稍纵即逝的光线与银盐相遇,在胶片上留下痕迹。路况的不同,使光线的足迹或抽象或具象。仔细辨认,尚且有迹可循:高的线条是伫立的路灯,低的线条是擦肩而过的车流,块状的是林立的商铺。这次突发奇想的实验,为李舜打开了创作之门。

  远观,《格物致知——兰亭集序》全篇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字字独立、结构多变,虚实结合、刚柔并济,观之仿佛于茂林修竹间、清流激湍旁,看古代群贤从曲水中引杯,一饮而尽,畅快淋漓;《格物致知——祭侄文稿》挥斥方遒、气势磅礴,粗重处似有万重怒火喷薄而出,纤细处似有满腔悲痛难以自持,眼前似乎浮现出颜真卿见到丧命“安史之乱”的其侄首骨后悲愤援笔的场景。细看,“书法作品”旁的注释道出了每个笔画的来源——何时何地收集的光线。就此,李舜从具象的夜间发光物中提取出抽象的笔画,又重构成具象的字体,成为他个人世界的当代仓颉。然而,李舜并没有故步自封。从《格物致知》系列模仿整幅的经典书法作品,到通过集字的形式创造《西湖十景》;从挑选更似笔画的光线线条,到尝试使用卡地亚、古驰、乐高等品牌的Logo作为笔画;从用光线线条模仿书法作品,到用光线团块绘制黄公望的《剩山图》与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李舜利用相机、电脑、光线代替了笔与墨,用当代的艺术形式与古人跨时空交流,从而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延续的可能性。

  海上的雨总是来得突然,只听见甲板上急骤鼓点响起,加入了海浪拍打的旋律。太阳从密布的乌云中撕开一个口子,洒下一片金光,在海面上卷起一阵热浪。蒸腾的水汽裹挟全身,浸入每一个毛孔,让人无处可躲。在帆船上待了三天两夜的李舜,第一次如此长时间地凝视着眼前的大海。神秘的海洋呈现出残酷与冷峻的一面,令人不禁感叹人类的渺小与无助。纵然极目远望,目之所及永远只是大海的局部;浪涛汹涌,海水起伏,此时在海面的或许下一秒就沉入海底。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人类都无法一窥其全貌。

  这次航行给李舜带来的震撼挥之不去,他在无数个不眠的AG真人娱乐首页深夜在互联网上搜索海洋的各种图像,不同时间、不同海域,甚至还有由软件生成的3D建模,他在寂静中轻点鼠标、挪动位置,试图将864个海洋的局部拼成一个海面。当看着这片由他建构的海,他联想到了历史。他将《世界史》的书页依次粘贴,形成一张巨大的画布,将864个局部海洋画面一一绘制在书页上。铅笔勾勒的每一朵浪花都只是海洋的部分,就像人类了解的历史或许只是真实历史的局部;在文字上绘图的行为,亦是历史被书写的隐喻,即便极力保持客观,人的意识、情感所带来的主观性总是难以摆脱。李舜以《海面》系列,提出了对历史的反思与质疑。

  《肖像——Albert Einstein》(纸上素描,8英寸×10英寸黑白大画幅底片)

  摄影与绘画两种不同媒介的融合,在李舜早期的《肖像》《无题》系列中就已显现。如果说《我们生存的立足点除了不断消逝的现实之外,别无其他》是用完全抽象的影像从图像意义上“颠覆”了摄影的记录本质,那么《肖像》《无题》则是以“绘画+摄影”的虚拟与还原来“挑战”真实。李舜在素描纸上手绘海明威、爱因斯坦等名人黑白照片的负片效果,然后用大画幅相机进行翻拍,得到一张正像效果的底片。如此真实的正片竟是由极致的绘画以假乱真得到的,李舜在引发观者惊讶之时,通过作品并置,提出了关于真假的哲学命题。

  《我们生存的立足点除了不断消逝的现实之外,别无其他》(摄影、收藏级艺术微喷)

  值得一提的是,李舜的艺术创作绝非停留于“历史”“真假”等形而上问题的观念思考,他的作品归根结底来源于他的生活。比如《互联网写生》系列,原本每年都会出国多次的他,疫情期间大部分时间只能待在家里。那段时间,无意间浏览到的谷歌地图实拍街景图引起了他的兴趣。热门景点如好莱坞标志、巴黎圣母院,无人问津之处如路旁的一棵树、因网络加载失败而弯曲的路灯……网络截屏、拍立得翻拍、绘画“写生”,让他在一方小小的天地完成了一次次“卧游”。于他,这既是与魏晋古人精神上的同频共振,亦是当代艺术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应该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的身体力行。

  《互联网写生——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页面上素描,纸上综合材料,报纸,收藏级艺术微喷,HDMI显示屏)

  《互联网写生——Blowin in the Wind -1984》(《1984》页面上素描,收藏级艺术微喷,8英寸×10英寸黑白底片,铂金工艺相纸)

  走进李舜的工作室,满目的画笔、颜料、喷漆、树脂都在暗示着他并非只是一个摄影家。在他看来,每个时代都有自己具有时代特征的“笔墨”,古代文人用笔和墨挥就心中的狂喜和郁结,当下作为艺术家的他则用相机、电脑等工具和混凝土、树脂等材料表达他对世界的认识与思考。对“消逝”敏感的他,以捕捉光线创造了极具辨识度的个人艺术语言,运用绘画、装置的跨媒介方式探索摄影的边界,讨论当代艺术的时代性和批判性。

  李舜,1988年生。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摄影家协会青年摄影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入围第19届 Sovereign杰出亚洲艺术奖决赛,曾获集美·阿尔勒发现奖提名、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开馆展银奖等,入选第四届伯奇杯中国十佳创意摄影师、2020年中国摄影年度排行榜、2017年和 2021年TOP20中国当代摄影新锐摄影师、浙江省视觉艺术青年人才培养“新峰计划”。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