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樯:摄影是纪实和风景之上的不群逸志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24-08-22 13:37:24

  李樯的摄影最为难得可贵的地方是,他对他个人生活的一个原点,即他的故乡,持有一种深切的关爱并能坚持长期深入的拍摄。这样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埋头挖一口深井的态度,确确实实在今天仍然浮躁的摄影界里十分罕见。他埋头拍摄,深入拍摄,非但没有觉得枯竭之势,反而是在与他的故乡的摄影对话中获得了与日俱增的勇气与感动,达到了欲罢不能的地步。他在自己的故乡,以及广义的故乡陕西,找到了自己从事摄影的根本理由,也找到了自己表达对于故乡的爱的独特语言与手法。这个根本理由,其实是他的深厚的人文主义情怀所保证。他的作品结合了艺术抒情与真实纪录的画面,让我们不断地发现本来似乎是司空见惯的农村日常生活中的新鲜与感动。当然这一切都有赖于他对于生活的独特的感受力与对于摄影可能性的充分认识。

  李樯的这种坚持在地挖掘的创作态度,让我想到了意大利的一个摄影家贾柯梅里。贾柯梅里也是一生只拍摄自己的家乡,一辈子也没有离开过那里。但是,他最后给出的家乡图像,既有独特的在地性,又有超越了此地的在地普遍性。李樯虽然后来离开自己的家乡,到城市生活和工作,但他仍然频繁地回乡,因此将他的家乡摄影的聚焦调整到一个更合适他细细端详而又可以保持某种客观性的距离。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确实离开了,但不断的离开与回返所形成的距离关系,反而给他带来了一种更具启示的视点。最根本的是,他关注自己的生命原点的态度从来没有改变,这一点在今天于他的摄影是很重要的。

  李樯在过去40年间拍摄的作品,包含了变与不变两个面向。变,是他眼中的现实总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一些变化,尽管这样的变化也许不像城市里发生的变化那么明显。而不变的,则是他从最初开始拍摄陕北家乡就一直持续到今天的摄影立场与视点。他的摄影,可以被称为纪实摄影,但却又并没有为传统的纪实摄影所束缚。一般所谓的纪实摄影,总要有一个题材,有一种叙事的结构,照片中的事物往往线性地展开,有演进,也有高潮,最后来到某种结局。而李樯的陕北摄影,则是以一种散文式的结构在随时发育,在成长。他的陕北摄影随时在扩容他对于故乡这个概念的理解,也同时在不断地展开新的景观与惊奇,因此在情绪上显得非常饱满。而他的规整严谨与灵动活泼的画面,则都以一种淡定悠长的气息而吸引人。他更多地关注的是故乡的常态生活以及常态中的隽永,这需要持久的观察与敏锐的捕捉。他的照片虽然较少有戏剧性的高潮瞬间,但却又是充满了视觉的细节,而就是这些细节,从容地讲述他照片中的主人公们的生活故事(也许并不那么具有情节性),也展现他们的生活状态。要维持这么一种故事与状态的平衡,要保持这么一种持续的,饱满的观看热情,并非容易,而就是这种观看的热情与意志,铸成他的摄影的内在特质与特殊美感。

  艺术家李樯的摄影作品展将于2024年8月8日至9月9日在广东深圳九月艺术馆呈现,展览将展出艺术家李樯的自1981年以来在中国拍摄的《北方故园》《远方》《遇见城市》三个系列,近70幅由李樯今年历时三个月亲自手工放大制作的银盐原作。展览开幕式将于8月17日下午三点在九月艺术馆举行。

  此次展览由广东省摄影家协会艺术摄影委员会、西画廊主办,九月艺术馆承办,深圳市龙岗区摄影家协会协办,ACS创意空间、德信美文化支持。

  届时英国独角兽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展览同名作品集《李樯》也将举行新书首发式。

  李樯(本名李强),当代摄影家、兼及书画。1959年生于陕西定边。早年自习绘画,1985年入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学习,1998年起任教于西安美术学院摄影专业。李樯的作品关注中国城乡生活,尤其是故乡陕北的乡村生活,表达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生活消逝的伤感,影像注重生命体验,致力于影像非物质属性的探索。1981年起,渐续拍摄"陕北的乡村生活""流逝""远方""无须全景的证人""城市遇见"等系列摄影作品。

  · 上海摄影艺术中心、澳大利亚MGA莫纳什艺术馆"颗粒到像素·摄影在中国"(联展2015)

  · 银川当代美术馆"西北望· 1870年以来的西北摄影 "(联展2021)

  摄影作品被中国美术馆、西画廊、台南艺术大学北画廊、崔振宽美术馆、东江湖美术馆、杭州映Studio画等机构收藏。油画、水墨、书法作品为诸多私人收藏。

  著有《专题与实验摄影》《中国当代摄影图录·李樯》《家园—陕北的乡村生活》《故乡为原点的风景》《风景的肖像》《李樯现代摄影作品集》《归去来兮》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AG真人娱乐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