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翩跹入“画”来——探访南大港候鸟栖息地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24-08-31 09:06:45

  AG真人娱乐首页处暑时节,南大港候鸟栖息地风景旖旎。蓝天白云下,水波粼粼,芦苇摇曳,候鸟翩翩起舞,鸟声此起彼伏。一群黑天鹅在水面上悠然自得,黑羽如缎,泛着光泽。灰翅浮鸥翱翔在空中,留下一道道优美的弧线。芦苇深处,一只小黑翅长脚鹬迈着稚嫩的步伐,探索着这个未知世界……这一幕幕自然灵动、美丽和谐的画面,被“摄影达人”刘振举定格在自己的镜头里。

  “今年,我还拍摄到湿地首次发现的国家‘三有’保护动物赤嘴潜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棉凫。”刘振举翻着数码相机里的照片向记者介绍说,赤嘴潜鸭是拥有“烈焰红唇”的高颜值“萌鸭”。棉凫头圆脚短,因远远看上去像一团棉球而得名。

  今年7月26日,南大港候鸟栖息地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的组成部分,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河北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地。南大港候鸟栖息地总面积3814.1公顷,占南大港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50.8%。这里拥有环渤海生态区内保存最完整的典型沼泽湿地生态系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的必经之地,被誉为“鸟类天堂”。

  “每年2月下旬至4月上旬、10月上旬至12月中旬的迁徙季,候鸟在这里觅食、停留,补充能量。鸟群飞起来遮天蔽日,那才叫壮观!”提及鸟儿,另一位喜欢拍鸟的摄影爱好者沈新生难掩激动之情。

  据南大港产业园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湿地北部区域曾被围垦形成连片养殖池塘,割裂了湿地的水文连通性和生态空间。为改善鸟类栖息空间、提升湿地生态环境,2020年,南大港湿地北部养殖池塘生态修复项目启动,通过退养还湿、微地形整理、滩面营造、坡面生态化改造等措施,完成生态修复面积108.8公顷,恢复了由水域—浅滩—生境岛组成的自然湿地结构。随后又开展了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国家重要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等多个修复项目。

  南大港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说,修复后的湿地内水生植物丰茂,鱼类繁多,盐分高的浅滩等区域还生活着卤虫、贝类等。优越的栖息地环境和多样的食物种类,让鸟儿们“瘦巴巴”地来,“圆滚滚”地走。同时,湿地管理方实施了线下鸟类监测,新建和改造鸟类保护站点10处,组建专门的巡护队伍,分区域、分重点地开展巡护工作,及时了解候鸟动态,提供必要的保护措施,确保候鸟安全迁徙与栖息繁衍。此外,南大港湿地搭建了科研监测一体化平台,运用AI影像与声纹识别技术进行生物多样性监测,以科技为湿地保护工作赋能。

  经过多年悉心呵护,南大港湿地迁徙候鸟数量由2019年的2万只增加到2023年的10万多只。候鸟种类增加到271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1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52种。丹顶鹤、东方白鹳、大天鹅、小天鹅、灰鹤都喜欢到这里嬉戏玩耍、“旅行度假”。

  “世界自然遗产地”名片,开启南大港候鸟栖息地文旅发展新篇章。目前,南大港产业园区已经着手开展2025年南大港湿地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持续改善世界自然遗产地环境,走好生态之路。在南大港候鸟栖息地不远处,总建筑面积10631.82平方米的南大港候鸟栖息地世界遗产展示中心主体工程已完成。未来,这里将通过VR互动等多种形式,帮助游客加强对鸟类等野生动物保护的认识。

  “我们将科学打造观鸟研学、湿地观光、湿地康养度假等生态旅游产品,进一步带动全域旅游和本地服务业发展。”南大港产业园区文化旅游局局长肖棚译说。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