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怀学|《云南布朗山》之“山寨生活”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24-10-14 17:35:08

  摄影师罗怀学耗时八年奔波于布朗山的沟壑村落,以饱含激情的抒情融合对比叙事,拍摄布朗族从生活方式到耕作模式的艰难转换历程,他的许多表现人们集体劳动的照片多采用全景叙事的方法拍摄群居的布朗族人的干栏式竹木楼群、刀耕火种的劳动场景及揭示人物关系所展现的动人情感,进而从劳动、生活和娱乐等全方位呈现布朗山古老的部落文明形态,呈现出一幅幅静谧的田园生活镜像,唤起人们对失去古老田园生活的痛惜之情并对生活在单一化城镇模式的人们形成精神拷问:忽视并远离自然环境的工业文明究竟能给人类带来怎样的未来?罗怀学拍摄的《云南布郎山》是一组中国少数民族最后的部落文明挽歌。阅读他的《云南布朗山》影像文本,相信任何人都会被布朗族部落式的纯朴乡情及尚未污染的自然之爱等情感所激励,并为其迅速消逝的命运而深感痛惜!事实上,人们完全可以保留这个不可复制的村落,就像美国始终保留着不肯进入现代文明的瑞典城镇那样,以供未来的人们回溯自我的历史。因为,为后代完整地保留一个部落文明的村落,肯定胜过重建一千座民俗博物馆。

  布朗山乡的许多布朗族村寨,与缅甸隔山相望,房屋建筑清一色榫卯结构的干栏式竹楼,以竹、木、草、瓦片为原材料建盖,外形酷似“孔明帽”。通风透气,冬暖夏凉,楼上住人,楼下放养牲口,堆放杂物,人畜同居,以防犯野兽侵扰。1999.12。

  盖竹楼是布朗族一生的大事,要请布占卜卦择吉日全寨男人集体上山砍树,将砍倒晒干的木料抬回家备用。砍树、抬树要请布占卜卦,先砍、先抬立于火塘旁供奉祖先神的中柱。 1999.12

  解木料盖竹楼的布朗族村民。原木砍回家阴干解成板,用于铺设楼板和四周的板壁。1999.12

  砍树抬树惊动山神、树神,修房造屋打扰寨神、土地神,要请布占卜卦、诵经、滴水,求各路神仙保佑建房平安。1999.12

  罗怀学的《云南布朗山》影像文本,既是一个部落文明的图像志,又是展现布朗族民俗的生动图片库,罗怀学采用自然环境、生存方式、部落建筑等摄影语言,采用以自然和人的关系为主线的构图技法,借助人们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表现人们对土地的依恋,通过捕捉孩子们对工业社会产物的迷恋刻画出新一代布朗族希望摆脱贫穷落后生活的渴望,这部作品以乡愁为鲜明的拍摄主题交融着古老的幽静田园与现代浮躁社会的激烈矛盾和冲突,交织着眷恋故土与向往工业社会的复杂感情,形成既冲突又割裂的画面特征和心理情绪。在对布朗山的拍摄中,摄影师处理许多劳作场景的照片均采用了全景构图策略,以表现散落在广袤无垠大地上的人们如同蚁群般在大地上艰辛地劳作,一代一代重复着只有他们自己才能明白的民族习俗和生存方式。布朗族将生存之根紧密地植入大地并对天地表现出五体投地的敬畏,展现出人物的脆弱及渺小的悲剧处境。值得注意的是,罗怀学花费大量心血,通过场景叙事的方法,展现布朗族极为独特的习俗:赕佛、升和尚、祭“谷魂”等宗教仪式……既包含了小乘佛教又融合了原始宗教信仰;放火烧荒、种旱谷、收割打谷、猎渔等,充分展现原始部落农业的遗存;诸如:“串姑娘”、“拴线”等带有古老母系氏族社会特征的婚俗;为建造干栏式竹楼而进行的砍树、抬树、立屋架的祭祀活动,都带有明显的祖先崇拜印记。罗怀学以准确详尽的叙事手法展现布朗族的生活方式,记录了一个脱胎于母系氏族部落的村落在工业社会的缝隙中艰难求生的状态,用系列照片表现了布朗族刀耕火种农业的高强度劳作及亲密的血亲和族群关系,表现了布朗山物质虽然贫乏自然和人文景观却未被污染的云南边境群落的精神特质,以艰辛的农业劳作及血亲维系的村落之中人们在自然中耕作,孩子们在自然中生长,季节在农事中不断转换,罗怀学以全景及特写的表现手法深度呈现出布朗族人融入自然的亲密关系,形成对工业社会与自然割裂并过度掠夺自然的反思。

  备好料,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男人推、女人拉,一天就能将竹楼框架立起来,以榫卯连接的方式,将楼梁与立柱串连起来,竹楼雏形初现 。1999.12

  将榫卯结构的屋架立起来,装上椽子、檩子,楼梁,铺上楼板、篾笆,竹楼框架四周再围上一圈木板或竹片,屋顶盖上草排,三五天就盖起座竹楼。2000.12

  集体打草排的女人。修房造屋是布朗族AG真人娱乐首页一生的大事,砍树、抬树是男人的事,女人不能参与,犯忌,盖竹楼,女人只能打草排、拉大绳做些杂活。1999.12

  人们在隶属于布朗山的这片土地上懂得如何生存,一旦改变生存方式,生存的茫然就构成压迫人的困境;转变就意味着强行把人从融入自然的关系中剥离出来,重新找到完全不同于部落刀耕火种的生存方式,建立人与初级工业社会新的关系,改变农耕部落文明的传统与生活习惯,这种无法预料的变动形成人物内心的动荡与焦虑是显而易见的。罗怀学抓住了这一主题,通过人在自然中劳作谋生转变到从事完全不熟悉的茶叶生产,表现出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令人们无所适从的处境,从而令人将眷恋、焦虑、迷惘和艰辛的情绪汇入再也回不去的部落式生活,展示农耕部落的族群告别祖先及传统,向初级工业化农业社会转变的悲壮场景,预告了农耕部落文明的没落消逝以及布朗族人带着种种不适应融入初级工业化农业社会的艰辛。推土机的开发代表旧的生活方式已经被摧毁,新的生活方式尚未确立,无根的漂移加深了未来的不确定性;代表现代社会的录像机已经出现在村庄里,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围观——孩子们容易接受新事物并极为向往外面的世界,生存压力则主要由他们的父母承担,因此孩子们没有焦虑只有好奇及兴奋,但对于老人而言,丧失祖辈生活和劳作的习惯和方式引发的个体价值丧失及存在感的焦虑则显得极为强烈。

  新囡寨村民建在中缅界河——南洞河上捕鱼的渔坝。在中缅两国的界河南洞河上,两国的布朗族边民在河上建了不少这样的渔坝捕鱼。随着有人用炸药、蓄电池、鱼糖精(一种毒鱼的药)等非法手段捕捞后,南洞河里的洄游鱼类越来越少了。 2003.10

  《云南布朗山》采用对比叙事的手法,表现了闭塞的部落村庄被工业社会打开而形成的强烈对立:外出打工回到布朗山的姑娘身穿开放的T恤、短裤站在门前与身穿板蓝根印染土布衣服的家人形成鲜明对比。从姑娘迷惘的神情中不难读出两种文明形成的时空恍惚感及隔膜对立感。寨子里最后一位适龄女孩远嫁河南的场景,则展现了布朗山原始部落文明处于风雨飘摇的境地,姑娘远嫁后丢下的是一个贫穷而朝不保夕的部落形态;最后一张照片是两辆挖掘机夷平布朗族祖辈曾经轮息的荒地将其改造成万亩茶山的情景,展现了部落居民对侵入的工业文明的不安与对峙,也表现了工业文明对布朗族原始部落文明的无情碾压。在画面上,孩子们和一个妇人守在路口,站在一条横贯照片的直线上形成一道人墙,暗示对闯入者的惶恐和自卫,照片里的妇人回头朝左侧望着孩子,这个孩子和其他孩子都望着挖掘机,暗示了闯入者的强大;在照片的上半部分,两台挖掘机在天际线处作业,一个男子赶着两头大牛从两台挖掘机夹峙着的小径朝孩子们和妇人奔来,一头小牛惶恐地跟在母牛一侧生怕被甩掉,充分表现了工业文明的粗暴闯入,部落文明的悲凉自守及对工业社会的不安对望。

  捕到竹鼠的小伙子。竹鼠属竹鼠科动物,专门打洞啃食竹根, 布朗族曾经的崇拜物,如今变成村民的盘中餐。2000.10

  布朗族以种旱谷、渔猎为生,猎枪是男人的命根子,收枪,宛如收命。1998.04

  布朗山禁猎后,野猪、狗熊增多,砍荒整地还得带上刀具、猎枪防身。1999.12

  《云南布朗山》的拍摄成功,源于罗怀学对乡村自给自足模式的熟稔,源于对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痛惜和对文化多样性丧失的忧虑。当然,他在拍摄中与被拍人物保持着尊重和谨慎的距离并时常抚慰这些丧失家园的人们的不幸与悲伤,值得尊重。作为一名训练有素的摄影师,罗怀学的目光穿过混乱的人群和现场,能做出迅速判断,捕捉到关键性的瞬间,调动照相机,形成结构、人物及建筑的高度契合,呈现出画面和人物的准确性。比如在拍摄赕佛的场面时,罗怀学采用三角形构图,很好地展现了位于顶端作为信仰标志的庙宇,与匍匐在地的人们构成三角形坚实的基座形成极好的呼应,表现了人们祈求信仰以便摆脱困境的强烈愿望。《云南布朗山》画册中罗怀学通过照相机的光圈、速度极好地驾驭了画面的纵深感,通过控制画面的景深、虚实、浓淡,极好地传达了人物的情感冲突及强烈的情绪,让人们通过读图即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布朗族被迫转变生活方式的艰辛及造成的精神痛苦等诸多的情感复杂性;在拍摄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时,罗怀学拍摄了在山顶与天际线交接处耕种的布朗族人的豪迈及孤独无依,隐喻布朗族放弃祖辈的耕作方式之后,宛若地球上的孤儿被连根从泥土中拔起,未来难测。以上对这些动人细节的捕捉,构成了罗怀学摄影叙事的重要特点。

  布朗族的牲畜、家禽全部放养在热带雨林中,野性十足,老村长(岩书章)、卫生员(岩尖叫),用弓弩射杀放养的家鸡,招待出钱买汽油放录像给村民看的笔者。2001.10

  老支书家放养在热带雨林中的水牛,被豺狼咬掉左睾丸,老支书和当村长的二儿子把火塘土舂细,拌“六六六粉”(一种杀虫剂)用绳子从牛背上把药袋固定在牛阴囊上消炎杀蛆,水牛被辣得“哞哞”叫唤。做完驱鬼法事,把牛重新赶进森林。2003.10

  水牛喝水时蚂蟥钻入鼻腔吸血,村民试图用泉水引蚂蟥出来吸水,趁机用镊子镊出蚂蟥,蚂蟥吸住鼻腔镊不出来。2005.12

  当然,出色的摄影师在拍摄时不仅要用眼睛,还要用耳朵和心,说到底就是要调动全身的感觉器官去发自内心地热爱他所拍摄的对象,由于罗怀学拍摄照片融入了深厚的感情,而使得画面具有强烈的情感张力,他注重对人的思想影响和鉴赏方式的引导,注重注入道德的期许。当然,许多社会生活背景都会给摄影作品刻上时代的烙印,并呈现出阶段性的精神特质。摄影师的目光决定了图片文本的情绪和气氛,也形成对现实非正义的审视和追问,摄影师的人文关怀和拍摄意图赋予照片象征性意味并传递出不同时代对人物命运的影响。也许,图片文本就是现实的证词。我反复阅读《云南布朗山》图片文本后,发现罗怀学以悲悯之眼观照的布朗山上的布朗族具有强烈的质问意味,一方面人类要从历史经验中前进,另一方面又要摧毁人类来源的部落文明,工业化社会过分控制土地、劳动力和资源,展现出人类过度膨胀的欲望对地球的掠夺性伤害,并由此揭示了原始部落的驯服和工业社会的野蛮。

  布朗族村民的牛、羊集体放养在热带雨林中,以防止牲口混淆不清,村民在山羊的耳朵上剪出不同缺口方便区分。2000.10

  在箐沟边杀羊过泼水节的村民,用妇女打来盖竹楼的草排焚烧褪毛,用山泉水将羊洗干净,再开肠破肚省事方便。2004.04

  捕捉竹虫(竹蜂蛹)用来下酒的男人。幼虫专门啃食毛竹幼竹致幼竹枯死。 2003.10

  副村长两口子找到自己家上山生小猪的母猪后,女主人用猪食把母猪引进树林,男主人趁机把一窝小猪崽一只只抓进背篓,留一只让女主人抱着往村里跑,母猪追两步返回猪窝,女主人掐一下小猪,母猪循着小猪的叫声,被引诱回家。2005.12

  冲凉的“大卜松”(大爷 音译) 和洗菜的 “牙卜松”(老太 音译)各自忙活,互不干扰。2001.10

  收工后的女人和做完家务的孩子到箐沟洗澡,顺便把衣服洗干净,再背水回家烧水做饭。2004.04

  曼新竜老寨又一名适婚姑娘嫁去外省,村里小伙子只能眼巴巴看着姑娘出嫁。 2000.01

  缅甸边境上的布朗族村寨与中国布朗山乡的布朗族村寨鸡犬相闻。缅甸曼新寨靠近金三角罂粟种植区,寨子里的男人普遍吸食,缅甸政府无力管束。 2005.05

  缅甸边境上的布朗族村寨与中国布朗山乡的布朗族村寨,房屋建筑完全一样,村民的日常生活、衣着打扮也别无二致。2002.12

  缅甸边民来中国的布朗山乡采购日用百货和生活用品,起早贪黑来回要走十几个小时。2002.12

  2000年《布朗族少女》 获“第七届亚洲风采”华人摄影比赛社会生活类二等奖;2003年《童年时光》 获台湾“千禧之爱”世界华人摄影比赛金翼奖;2003年《二十一世纪的刀耕火种部落》 获“第十届亚洲风采”华人摄影比赛社会生活类三等奖;2006年《布朗族的刀耕火种》 获国际民俗“人类贡献奖”生活习俗类二等奖;2009年《布朗山中》获首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入围奖;2012年《似水流年》获“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一条大河”最佳摄影师提名奖。

  2007年《布朗山中》 参加山西第七届平遥国际摄影展;2011年《似水流年》 参加第三届大理国际影会展;2012年《似水流年》 参加第二届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2012年《似水流年》 参加第十二届平遥国际摄影展;2014年《金沙江上最后的推溜人》参加第三届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2016-2020年《布朗山记忆》《布朗族少年的童年时光》《我的家在金沙江上》三组摄影专题连续三届入展、入围中国民族影像展,并被该馆永久收藏。

  2013年《布朗山纪事》摄影集出版;2016年《流水上的故乡》(合著)图文书出版;2017年《故乡》摄影画册出版;2023年《云南布朗山》民族影像志画册出版。

  摄影作品多次在《中国摄影》《中国摄影家》《人民摄影报》《中国摄影报》《中国国家地理》《上海外滩画报》等十数家报刊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