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中国摄影金像奖揭晓 19位摄影师获此殊荣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24-07-05 17:15:25

  当今获得高素质的影像变得更简单了,但并不意味着摄影更容易直达人心。摄影器材是有温度的,因为带着人的体温。摄影人要真正走得长远,除了勤奋、坚持、敏锐等,更需要有人的良知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在近40年的摄影职业生涯中,刘宇创作出大量优秀摄影作品,既有宏大主题叙事和体育竞技展现,又有对百姓生活的记录和对自己家庭的深切关注,用实际行动践行为时代写真、为人民留影。他还积极参与大量摄影组织和影展策划工作。特别是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他虽已退休,仍参加中国摄协抗疫摄影小分队逆行武汉,拍摄了大量感人照片,出色完成“为天使造像”艰巨任务。他为摄影艺术的精品创作和摄影文化普及,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们有幸生活在这个时代,用影像记录和感受这个时代,并在更宽广的区域进行传播分享。

  作为一位荣获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的摄影家,罗勇创作方向坚定,深植中华沃土,热心公益事业,潜心研究摄影。他自觉践行“爱国、为民、崇德、尚艺”文艺界核心价值观,摄影已成为他30多年来记录时代、关注生活、表达情感的最好方式。《中原乡亲》《大相中国》等作品,让他的纪实摄影作品成为追求思想与艺术、思考时代与历史的很好载体。

  《石油地质勘探向山地挺进——新疆天山南麓山地油气勘探纪实》组照之一 丁伟 摄

  作为石油战线余年的摄影生涯中,始终关注中国能源发展,与时代同频共振,无论在险峻的天山山麓,还是在40摄氏度高温的沙漠腹地,始终奋斗在新闻摄影一线,深入发掘和讲述石油战线上的感人故事。他拍摄的充满激情和热血的石油工人和重大石油工程影像,呈现出厚重的历史和人文价值。

  希望一去不再的精彩瞬间能通过我个性化视角和镜头语言传递,给人们留下珍贵的影像资料。

  作为光明日报社的资深摄影记者,30多年来,刘新武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长期深入社会基层和老少边穷地区采访,拍摄主题涉及科教文卫等领域,推出大量优秀摄影作品。尤其是他长期关注和拍摄中国著名科学家肖像系列,引起良好社会反响,为传播科学精神和普及科学知识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新闻摄影记者,我坚信“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人民留影,为百姓写真”是拍出好作品的根基。

  陈昆仑常年战斗在新闻摄影工作第一线,先后多次深入抗洪救灾、抗击非典、抗震救灾、抗击冰雪等重大新闻现场,力争第一时间记录和拍摄公众关心关注的新闻。他的作品新闻纪实摄影风格突出,影响广泛,为很多重大事件留下大量真实的影像资料。他积极策划并热心参与各类摄影公益活动,如连续12年累计为基层群众送出“幸福大片”7000余张,积极践行“摄影为民”的使命和宗旨。

  通过手中的相机,用心、用情、用力地拍摄出更多不负时代的优秀摄影作品,以摄影凝神于当下,将影像铭刻于历史。

  作为一位军旅摄影家,40余年来,刘秀军始终把繁荣发展军事摄影作为毕生追求。他常驻部队,聚焦拍摄,孜孜以求、夙兴夜寐,为部队留存了大量珍贵的视觉文献资料。特别是他深入空军部队,与空降兵同步,在万米高空拍摄的一幅幅真实、生动的影像,呈现出不同时代的装备变革,展现了军营生活的发展变迁,讴歌了不同时期飒爽英姿的官兵。

  王卫光用光影架起一座中国和巴西的友谊桥梁。他用影像记录中巴两国间友好交往及发生在巴西的精彩故事,传播中国与南美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展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时,他积极推动两国开展摄影文化交流活动,协助策划摄影相关项目,积极辅助国际著名摄影家在中国举办展览、参加摄影节等,用实际行动充分发挥摄影文化在民间交流中的独特优势。

  摄影艺术是没有止境的,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用心、用情去创作出更多更真的新时代影像,以不负时代的使命。

  从事纺织行业影视工作40余年,崔小曼的摄影生涯伴随着中国纺织工业的进步与发展、中国时尚摄影的蜕变与革新。她拍摄、编辑的行业类作品内涵丰富、充满时代感,记录着中国纺织行业的变革、发展与创新。带着对行业独有的深情,曾作为中国纺织摄影协会驻会负责人,开创性地组织、策划了众多与产行业相关的摄影品牌活动,推动了行业摄影文化向前发展。

  感恩摄影,是摄影赋予了我生命的意义;感恩时代,是社会的关爱助我美梦成真。

  从影40多年,郑龙华在纪实摄影道路上勤奋耕耘。他曾自筹资金,走访中国100多个县乡,完成对100多位优秀残疾人物的拍摄,展示中国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他热心公益,主持基层摄协工作25年,开展各类摄影惠民活动,为各级摄协培养推荐了上百名摄影人才。面对身体残障所带来的艰难曲折,他从不怨天尤人,热爱生命、脚踏实地、身体力行,坚持以影像弘扬主旋律、讲述中国好故事。

  我坚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方法,始终以绿水青山、人民百姓为题,创作新时代百姓走向“共同富裕”的摄影长卷。

  摄影创作中不论是记录叙事或是意识表达,最难得的依然是创作者独立风格的形成。在颜劲松的摄影作品中,他用相机把山川、市井、各色人物等如素材般记录下来,通过后期多种艺术处理方式创作出一幅幅人文景观影像画卷,他将浓墨重彩的西洋油画影调与轻描素雅的传统国画风格巧妙结合,极具个人风格,是在当代艺术语境下进行的一次审美层面的实践探索。

  摄影是可以被创造的,它在帮助我成长的过程中,还是个造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另一种思考,找到了自己的视觉语言,甚至塑造了自己。

  蒋澍的作品体现了他对生活、对社会细腻的观察、感悟和思考,他通过对摄影前期和后期的创意,形成了独特的表达方式。在《看见自己》系列作品中,他似乎把自己装扮成堂吉诃德,冲进亦真亦假的各种生活场景,但又快速引领观者回到现实中,回味影像带来的思考。是摄影艺术的一种重要创作手段,他的作品通过影像构成对自我意识进行图景化的演绎,这一点很珍贵。

  能够获取殊荣实感荣幸,除了自身的艺术作品被肯定,也让我更加坚定在创作中的追求。

  台湾摄影家林添福,用几十载的时光,把艺术和纪实影像充分结合,以扎实、平静的画面撼动人心。从他的作品《独龙族的冬天》《半个世纪的爱》《湿版冰花的前世今生》里,不仅可以看到摄影带来的审美与立意,更可以看到高水平的专业性与创新性。除了表现影像记录的属性,还有强烈的审美构成和意识表达,不仅有时代性、社会性、人文性的深度探索,还达到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

  守正创新,以中国式摄影语言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用信念筑成一尊金像,根植沃土,永远在路上。

  申云峰的作品体现了他对摄影艺术多方面的探索,既有对现代摄影的实践,也有对当代影像的思考。在《呼麦》《时空宋陵》系列作品中,他把文化特性与山河地貌、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这些不同元素结合在一起,使一幅平淡无奇的自然肖像变为一次奇特、神秘的时空碰撞。景物的机理、风吹的虚幻相互重叠交织,营造了浓厚的时空未知感,让观者再度思考历史、文化、人、自然、家园的存续。

  用镜头记录和展现我们美好的时代,并努力在“科学+ 艺术”领域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赵欣把枯燥无味的标本摄影经过赋予它当代艺术思维呈现给观众,让人耳目一新。她说:“也许作品不应提供答案,而是提出问题。”她不仅使用当下的影像工具与材料,也探索使用针孔相机和波拉片移模等实验手段。她不仅问自己,也问观众。是挽留时光的纪念?还是对学术的思考?既真实又虚幻、既遥远又近在咫尺、既熟悉又陌生的生命,以永恒的姿态,定格为影像而震撼观者的心灵。

  李铁强多年来往返于嵩山少林寺30多次,采访拍摄少林寺武僧群体,艺术地呈现中华武术的点滴瞬间,用镜头为观者揭开了中华文化、中华故事的一角。他的作品体现了自己对摄影技巧的探索和对描写人物的思考,擅用云雾、水月来经营画面,利用光影来解读少林功夫。他以静态影像的方式诠释了中国功夫的刚柔并济与内外兼修,积极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忘初心,创作出与时代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的作品,用镜头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把一个美丽的地方拍摄得美丽不具备难度,把一个美丽的地方拍摄得深刻才是关键。作为一位生活在桂林的摄影人,滕彬花了很多的时间琢磨把桂林如何拍得更好。在他的三部曲《风景新观》《劳作识观》《妙境空观》系列作品中,观者可以感受到他对朝夕面对着的“桂林山水”,全面的观看和思考。他的作品中不仅有传统山水审美的呈现,也有对今天社会变迁的解读,更有对人文劳作的山水风格的定义。

  建筑世家出身,专业音乐浸润,全身充盈艺术细胞的林铭述,作为跨界艺术家从音乐转入摄影,一旦进入便出手不凡。他赶上了好时机,正值中国城市大发展,各种建筑拔地而起。他把对建筑和音乐的理解融入影像,把旋律和节奏贯穿画面之间。如果感性是音乐创作的源泉,具有灵魂的演奏就是感性的表达,这也印证在林铭述建筑摄影作品的拍摄、后期、输出的呈现之中,在当代中国建筑摄影领域,林铭述是当之无愧的佼佼者。

  徐淑凯善于将多年的艺术积淀融汇于作品创作之中,其作品在慢、静、雅中追求一种超越功利的恬然之境。通过独具匠心的空间布局与独辟蹊径的光影设置,山水与园林、自然与生活、实用与审美、雅致与沉寂,实现了彼此呼应又相互契合的视觉效果。其作品商业与文艺兼容,写实与写意兼备,属于商业摄影又不仅限于商品推广与传播,具有一份典雅的艺术之美。

  作为新时代的摄影人,我们举起相机的那一刻,就像扛起了一面象征着责任与使命的旗帜。

  付增凯的作品,从体育品牌推广、产品形象塑造,到时尚观念表达、建筑文化诉求,涉及广泛,内涵丰富。商业广告摄影折射出他灵敏的市场嗅觉以及切准商业诉求的影像表达能力。他的作品风格统一、水准稳定,无论是产品形象硬广还是品牌形象传播,或者是紧跟时代变化的应景式创意表达,都体现了不俗的影像审美,做到了在坚守传统中与时俱进的沉静思考和积极探索。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AG旗舰厅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