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P展览|“刘香成 镜头·时代·人”单元之“姿态”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24-07-05 17:16:28

  ag旗舰厅网摄影家刘香成的首个大型全面回顾展“刘香成 镜头 · 时代 · 人” (Liu Heung Shing Lens · Era · People)正在浦东美术馆展出中。作为浦东美术馆开馆以来的第一个摄影展,本次回顾展是刘香成迄今为止展出体量最大的一次,近200件作品中超过半数为初次展出。这也是他首次将视角扩至全球地区,为国内观众带来摄于中国之外的作品。展览更打破过去以事件和年代为线索的策展方式,以单元分区并着重展示其摄影语言,从视觉文化要素中提炼摄影手法。

  展览以“面孔”、“姿态”、“时机”、“刺点”、“人群”、“风土”、“后记”七个单元呈现,囊括历史事件现场、人物肖像和特定时期中不同国家民众真实日常生活等多个主题的珍贵摄影作品。现场还特别搭建一方实景,还原刘香成摄影生涯中一次独特的照片冲印经历,生动再现彼时新闻图像的创造、选择和传播过程。

  在刘香成的镜头下,人们的姿态是自然而放松的。这与他从身体语言的微妙之处提炼的丰富情感相呼应。

  姿态往往意味着人们对周围事件、生活与工作环境的自然或本能反应。在观察姿态的过程中,刘香成从不追寻刻板印象,并舍弃显而易见的套路,从而发挥他认为一个优秀的摄影记者对其拍摄对象应有的好奇心。

  与面孔类似,肢体语言和姿态能够以相同的方式折射情绪,刘香成对此感到十分好奇。对于他而言,姿态是解锁境况、陌生人、场景与历史时刻精神处境的密码,也是他用来记录不同地方与时代的各类社会群体的心境的工具。

  1982年,中美《上海公报》签约的十周年之际,在中国政府的邀请下,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回到中国。他与代表团去到了当年的谈判地点杭州,而后乘坐火车前往这份历史性文件的签署地:上海。

  在这趟专列上,尼克松左手搭着一条毛巾,右手提着一桶青岛啤酒,饶有兴致地摆出服务员的姿势,朝着记者车厢走去,给大家送啤酒。当时在外交部新闻司就职的李肇星(上图中左下角)提醒刘香成,“刘,你的相机在哪里?”于是,刘香成转眼看到这一幕并拍摄下来。

  抵达上海后,刘香成在锦江饭店客房洗手间内冲洗出了这张照片,并通过电话线将图像传输。在展览的“后记”部分,特别布置了一方洗手间实景装置及传输设备展示,便是对这一场景的还原。

  上图是刘香成在中国作为一个专业摄影师开始进行拍摄的早期作品之一,也让他多年来第一次重新阅读普通人的肢体和面部语言。身着白色衬衫的老人在珠江边打太极,刘香成发现这个场景跟50、60年代显然不同,人们的肩膀、步伐变得放松轻盈,神态也变得惬意自在。

  刘香成觉察到,这样的改变将会是历史的巨大转折,于是在本次出差之旅结束回到纽约后,他执着地寻找一个机会回到中国拍摄改革开放。1977年,刘香成来到上海,并于次年开启了作为美国《时代》周刊记者在北京常驻的生活。

  一直以来,中国人表达爱意与情感的方式,与国外的公开亲吻拥抱截然不同,中国人往往有着更为含蓄、微妙的肢体语言。刘香成用镜头为我们记录下了70、80年代时情侣的相处模式。

  1981年,北京的月坛公园里,一对情侣闲坐。两人的叉在一起,男生温柔地握住女生放在膝盖上的手,脸上的笑意参杂着些许内敛与羞涩在不经意间流露。刘香成被这一对情侣打动,照片中的微小细节,让我们感受着彼时人们交往中细腻的情感传递。

  1981年一次机会中,刘香成陪着一些商业管理学的外国教授来到大连理工大学校园。早饭过后,教授们去参加学习打太极等活动,刘香成则拿着相机独自在校园里走走,并拍摄到一位穿着旱冰鞋滑冰的学生。

  在这片有着一座大雕像的广场上,他一趟趟滑行着,身姿轻盈,刘香成通过对这些细节的记录,意在体现中国改革开放的里程。画面中深色的人物与浅色的背景并置,一动一静,为照片增添了多重看点,现如今这张照片已被人收藏并捐赠给大连理工大学。

  “姿态”单元一面墙上的一组照片呈现了五对爱人的生活瞬间:年过七旬的著名人类学家费孝通与妻子孟吟在家中各自阅读书写;艺术家袁运生与妻子张兰英在家中工作室里站立搭肩;艺术家蔡国强与妻子吴红虹于家中相互倚靠着;演员姜文与同为演员及电影制作人的妻子周韵在;爱沙尼亚的一名士兵在火车站与女友吻别。各异的姿态,却同样给予观者在目睹爱情时的感动。

  每一对爱人之间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相处方式,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相处方式也会随之不同,或热烈奔放,或细水长流。刘香成用他的镜头,向我们展示了爱情不同的样子。

  世界著名奥地利指挥家赫伯特·冯·卡拉扬与柏林爱乐乐团在首都体育馆进行中国巡演

  原标题:《MAP展览|“刘香成 镜头 · 时代 · 人”单元之“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