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悦:为什么是新闻摄影?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24-09-02 21:06:34

  这篇序言写于全书完稿之后。回过头来看,我发现一件事情,读者阅读时也自可留意,几乎每一节,都要先论其存在的价值:目击的重要性,交流的意义,身体到场的意义,是否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新闻现场在哪里,撰写图片说明之必要,图片编辑之必要,影像能叙事吗,影像在数字媒体中如何存在,以及终极问题——到底什么是新闻摄影。

  在当下这个时代,写这本书的困难就在此。此书旨在描述如何做新闻摄影,却不得不先要回答为什么是新闻摄影。

  当下,我们大部分所见所感都由影像而来,甚至是为影像而去,影像无所不在。其存在是矩形,但感知里已失去了边界。不断叠加的影像成为无边无际的存在,以写实为诉求的影像也就突然变得虚无起来,新闻摄影在这影像的洪流中更是价值难辨。

  基于职业和专业的角度,新闻摄影已离开矩形方框的承载,脱离了电视的矩形、报纸的矩形、杂志的矩形,脱离了一直以来构造其权威身份的新闻媒体的场域,它更多呈现于社交媒体和数字化环境。新闻摄影,过去我们想它如何简单,今天要承认它就有多难。

  令人惊讶或也可能让人失望的是,本书内容其实是基于一个批判的视角,即承认摄影在表征现实问题上的无力。一直以来,我们错把相机记录的现实当作现实本身,于是也就让摄影术以及相机本身成了新闻摄影的主角,人反而成了照相机的工具。这也是新闻摄影工作一直在媒体中处于边缘位置的原因。随着摄影理论的发展、摄影应用的广泛,摄影操作间的后台展现给人们,每一个个体都可以随意摆弄影像的后期,以科学为名的摄影术变得不那么科学。我们必须承认,无论怎样的摄影,都依然和现实存在距离,没有一张照片可以声称所摄为真相。

  于是,与诉诸摄影技术的客观真实相反,我们反而要承认新闻摄影是一种“人为”的摄影,这一“人为”即是新闻摄影工作者把事实和影像关联在一起的努力。他们要排除伪事件的干扰,找到关乎公众利益的新闻现场;他们要展开田野工作,进入社区与人群中去访问和收集资料;他们要小心处理与人相处时的伦理道德关系,把握摄影语言去接近事实本身;他们还要将照片辅以准确的说明,并将其放置于正确的语境。在完成这一系列行为之后,他们才将这些影像交付公众,但仍需就这些影像可能存在的偏差与公众持续交流。

  我们可能会认为,相对于科技的无远弗届,人的力量如此渺小,以人为中心的新闻摄影,力量将会削弱。2023 年 7 月 31 日,在此书即将完稿之时,一场洪水在北京突然而至。如同任何一个突发事件的现场,我从社交媒体中得到最接近事件中心的视频;类似的消息源源不断,虽不断地刷新信息流,却并不能缓解我的焦虑和疑问。直到第二天,一些朋友关心我的安全,在他们的理解里,似乎整个北京都被水淹了,我这才发现问题:我们只是被情绪包裹,并没有得到事实。影像可以通过先进的采集技术、实时传播的技术、算法推荐的技术,无穷无尽地推至我们面前,但抵达事实,仍需人类自己的努力。本书副标题提炼出三个概念:技术、媒介与社会。影像获取和传输技术是新闻摄影的起点,媒介表达是它的方法,社会价值是它的目的,将这三者联系在一起的是人的参与。唯其如此,新闻摄影才能构造一个公共论坛,而后者将成为新闻摄影工作者、被摄者和读者相遇的地方。

  在这个时代,意义不再是固态的,一切都处于不断变动之中。因此,本书的完成并不意味着结束,更不要说写作者本人存在能力和知识的欠缺。本书需要持续修订,也期待着读者的反馈与纠错。

  感谢为本书提供照片和案例的前辈以及摄影界同行,感谢张崇岫、许国、于文国、陈杰、方谦华、陈春林、傅拥军、卢禹凡提供的影像。本书最后两节使用了曾璜老师在《图片编辑手册》中所提出的概念框架,一些内容也引用自此。

  不知不觉,从事新闻摄影教学已经 20 多年,感谢我的老师萧绪珊、盛希贵、曾璜引我进入这个领域,感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对我教学的支持。

  最后,还要感谢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以及这本书的编辑朱卫锋,他的耐心与支持让这本书走到了最后。

  为什么是新闻摄影?观看是当下这个世界的中心行为,但可见并不意味着存在;过于依赖影像为中介,反而会拉开人与人的距离。理解才是让可见变为存在的力量。新闻摄影工作者通过自己身体的在场、情感的经历,以及对所拍下照片的审慎反思,帮助我们由看抵达理解,继而消除偏见,达成和解。新闻摄影,这是一项有关人的事业,这就是它存在的价值。

  本书旨在为意图了解新闻摄影实践与理论的教师、学生、媒体工作者,以及对新闻纪实影像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导读。沿着历史、理论、语言、方法、实践的认知逻辑,涉及选题确认、采访、编辑和传播的工作流程,全书共分四章。

  第一章围绕新闻摄影的概念界定,描述新闻摄影的社会文化价值和语言特征。本章为之后的学习提供认知基础。

  第二章涉及新闻摄影实践诸环节,从突发事件、战争、灾难以及日常报道切入,讲解从选题确立到实地采访的工作要点。本章引入社会学、人类学的相关理论,提升新闻摄影工作者在后真相时代的认知能力,他们不只是观察者,同时还应是社会科学研究者。

  第三章关于新闻摄影的深度报道,围绕影像叙事理论,讲解如何用摄影的方式去写作,剖析图片故事和专题摄影的拍摄,尤其讨论了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中展开叙事。

  第四章讨论新闻摄影在传播中的诸多问题,梳理图片编辑的工作要点,研讨伦理问题。

  知识地图:本书在写作上采用知识地图的方式,每节由若干知识要点构成,它们在逻辑上是递进的,同时也可抽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单元。读者可以通过目录来观察新闻摄影的知识体系,并在其中选择最感兴趣的要点阅读。

  知识点链接:文本写作须遵循线性逻辑,但知识之间其实是非线性的关系。为此,本书设计了知识点链接。正文出现黑体字标注的内容,读者可在页边位置找到进一步的解释。其形式包括图片案例、文字详解、各节之间知识关联的提示。文本写作须遵循线性逻辑,但知识之间其实是非线性的关系。为此,本书设计了知识点链接。正文出现黑体字标注的内容,读者可在页边位置找到进一步的解释。其形式包括图片案例、文字详解、各节之间知识关联的提示。

  关键概念回顾:每节后都以概要的方式总结核心内容,统合知识点,加强逻辑关系,帮助读者把握重点。

  案例解析:正文还有两类材料辅助:“摄影师档案”是对摄影史中重要新闻摄影人物的介绍,“报道现场”侧重对案例采编过程做深度描写。

  最后,每章之后还有文献阅读、思考题和拍摄作业,便于读者复习和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任悦,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新闻摄影教学,致力于推动中国的公共摄影教育。

  摄影自媒体“1416教室”的主理人,创办“OFPiX”工作室,策划“还乡计划”(2012-2023),“你好,你的快递到了”(2018),“你看不到的城市”(2019)等摄影项目以及“摄影与书”“汶川复活”等展览。参与纪实摄影项目“影观达茂”,主持并出版《乌克忽洞的土豆》(2016)。

  曾任尼康摄影大赛、中国摄影图书榜、TOP20中国当代摄影新锐等比赛的评审,以及平遥、丽水等国内重要摄影节的学术主持。

  参与编著《图片编辑手册》《新闻摄影教程》,著有《1416摄影辞典》,翻译《美国新闻摄影教程》,译著《理解一张照片:约翰•伯格论摄影》。ag旗舰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