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背景下摄影记者的“进”“退”策略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24-09-04 03:16:09

  微博时代无处不在的手机等摄影工具,使摄影记者渐失争夺“决定性瞬间”的优势。在媒介融合的新背景下,新闻摄影不可避免地经历着蜕变的痛苦。本文结合温州都市报最新启动的全媒体战略,浅析摄影记者“进”、“退”相宜的转变策略。

  曾经有过一段时间,摄影界盛行的讨论是,在人人都能拍照,一般的手机摄像头都有300万像素的时代,摄影记者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一些新闻事件发生后,摄影记者刚回到办公室,读者自己拍的照片就已经传到报社编辑部了。

  2011年,“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发生后,大批摄影记者蜂拥而至,新华社当晚9时许发布第一张现场照片,图片来源新浪微博,而作者是一名普通的现场围观者。图片新闻注重时效性,同时追求现场感。除拍摄时机,“平民记者”在空间上同样存在优势。2012年7月,北京经历60年来最大降雨,新京报当晚派出8名摄影记者赴现场拍摄,而第二天报纸头版刊发的却是由一名学生用手机拍摄的图片。图片显示某商场阶梯上的雨水正如海浪般倾泻而下,几名卷着裤管的市民相互搀扶,小心翼翼地撤离。图片虽稍显模糊,但现场感很强,等摄影记者赶到时,雨水已经退去。这样的例子不断发生,且随网络技术的发展呈急剧增长趋势。

  新闻摄影报道不再是摄影记者的专利,狂飙发展的数码相机和智能手机正以极快的速度褪下裹在摄影记者身上的“专业”标签。中国的手机用户已突破10亿,而目前市场在售的1000元以上的智能手机几乎都具备拍摄功能,所拍摄的图片能基本达到报纸使用图片的像素要求。摄影记者必须直面与“平民记者”同场竞争的尴尬。

  笔者所在的温州都市报是浙南闽北发行量最大的都市类报纸,其中本地新闻版面超过32个。随着微博等网络互动平台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新闻线索源自网络,报纸甚至直接采用市民拍摄的微博图片。而在这个“报网互动”过程中,一般先产生由网友通过一次次转发,自动筛选出的附有“热图”的新闻事件,然后由相对擅于采写的文字记者跟进核实,摄影记者则使不上劲,被推到门外。据观察,2012年以来,温州都市报本地新闻版面每天至少有一条新闻线索采自网络,其中有一天的头版3条导读均是“网络”新闻。今年5月份的统计数据是,本地新闻版面共刊发37张来自微博的图片,这相当于一名摄影记者的每月工作量。

  今年6月初,美国《芝加哥太阳时报》宣布裁掉整个摄影部28人,包括普利策奖得主约翰·怀特,要求文字记者在采写文字稿的同时附上自己拍摄的图片和视频。一片哗然之下,也让不少国内同行感到了丝丝凉意。在媒介融合的新背景下,传统新闻摄影优势渐失,“摄影记者已没有存在的必要”之类的论断虽有些危言耸听,但同行仍需在“思变”中寻找出路。

  故宫周一闭馆巴厘岛旅游车坠崖穗六条新闻联播广告招标三中全会决定诞生记外交部三问日本中美关系摩天大厦中国救援队准备赴菲发帖被拘少年 退学公费医疗范围缩减两省军区司令换将习会见克林顿女子狂买百双鞋超级大炮胶带封嘴AG旗舰厅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