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们共同迎来了摄影术诞生的第185周年。随着金秋的脚步渐行渐近,国内摄影艺术的殿堂即将迎来一场盛大的庆典。在下半年,7大影像艺术大展将陆续在全国各地隆重举办。这是一场跨越风格与流派的视觉盛宴,从璀璨夺目的时尚大片,到深邃独特的观念影像;从细腻入微的纪实摄影,到天马行空的艺术创作,每一幅作品都是摄影师们匠心独运的结晶。
在这7大展览之中,影像创作者们以镜头为笔,以光影为墨,绘制出一幅幅震撼人心的艺术画卷。面对如此琳琅满目的选择,你心中是否已悄然种下了那份最热切的期待?是哪一场展览,能够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你的目光,触动你的心弦?让我们一起,在这场光影的旅途中,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视觉震撼与心灵共鸣。
由Meta Media超媒体集团携旗下品牌ZiWU誌屋与先锋战略合作伙伴三里屯太古里,以及伦敦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V&A)共同呈现的“霍斯特:传奇时尚摄影大师”华北首展亮相北京三里屯,展览将持续至10月7日。
霍斯特·P·霍斯特(1906-1999)凭借其出色的布光手法,以及融合了三维立体化和戏剧化元素的技巧构图,被誉为20世纪时尚摄影先驱之一,同时也是最早完善20世纪30年代新色彩技术的摄影师之一。毕生精心保存的大量相片、素描、笔记本、剪贴簿和信函,加之数千幅存于康泰纳仕文献库中的相片,都见证了他卓越的艺术才华。
本次展览由V&A摄影巡回展览的策展人策划,共展出霍斯特的75幅摄影作品,展览通过五大主题:高级定制、超现实主义、舞台与荧幕、彩色时尚、生活时尚,描述了从战前巴黎高级定制的奢华到战后纽约成衣的兴起。霍斯特的作品超越时间、恒久优雅 ,为观众勾勒出先锋而又经典的时尚感官世界。
© 霍斯特·P·霍斯特,《套装与帽子:夏帕瑞丽》,珠宝:梦宝星,1937年。
亚洲首次也是规模最大的非洲摄影展“非凡现实主义”(Marvellous Realism)在Fotografiska 影像艺术中心开幕。
“非凡现实主义”聚焦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采取跨国视角,展出16位知名与新兴非洲艺术家的摄影和影像作品。通过这些作品,艺术家们设想了当代非洲文化特征作为一种持续可能性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神话、记忆和运动交织成一幅丰富多彩的想象艺术画卷。
尽管中非之间有着悠久的经济、政治往来和良好关系,但中国观众仍对非洲丰富多样的当代艺术和文化较为陌生,此次展览便为观众提升对这一方面了解和认知打开了一扇窗户。参展艺术家的作品将非洲描绘为一种天然包容世界的状态,这与哲学家阿奇勒·姆本贝对非洲大陆的描述相似,即“一个由重叠的血统、多种的交集应运而生形成的运动躯体”。
8月24日,“中国录像艺术之父”、新媒体艺术家张培力个展“2011.4.27—长期”在泰康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以身体、身份与个人经验为主题,通过绘画、录像、行为、装置、雕塑及综合材料等跨越多种媒介的三十余件/组作品,辅以手稿和录像作品档案,系统梳理和展示了张培力1984年至今四十年蔚为大观的职业生涯和创作地图。
展览标题“2011.4.27—长期”取自艺术家本人的身份证有效期,提示出展览关涉的是艺术家个体与系统遭遇时留下的种种印记及与之相关的反思。和张培力以往的展览不同,“2011.4.27—长期”尝试打破线性的时间顺序,注重将经典作品、新作和手稿档案并列呈现,在展厅中“编辑”出彼此有别又相互联系的七个板块。它们有时以作品中直接的体感经验为引导,调动观众的共情;有时着墨于展示多件作品之间的秘密联系,发掘潜在的意义;有时则致力于塑造神圣的仪式空间,引发人们对生命、身体的沉思和想象。与此同时,张培力四十年来公开表达的“只言片语”也零星浮现于展厅中,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艺术家其人和他的创作。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将于9月14日至12月1日呈现“永久的当下:斯蒂芬·肖尔回顾展”。本次展览涵盖了斯蒂芬·肖尔的成名作《美国表象》、代表作《不寻常之地》,以及其重要作品《要素》和最新作品《地形》四个系列的327幅作品。
肖尔在60多年探索影像的摄影生涯中,从不拘泥于单一风格,而始终在摸索各种不同的观看方式和摄影技术、拍摄过程和印制工艺,以及创作主题和媒介。他是将色彩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与形状、平面、纹理、线条、倒影、物体、人物、透视和瞬间一起用于拍摄美国文化和社会景观影像的先驱之一,亦是唯一横跨“新彩色摄影”和“新地形摄影”两个流派的摄影家。
9月14日,斯蒂芬·肖尔将莅临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开幕现场。开幕周期间,三影堂亦将举办学术研讨会和艺术家讲座,邀请观众与这位享誉世界的美国当代摄影大师进行深度交流。
德克萨斯州矿泉井城,1972年6月,选自《美国表象》系列 ©斯蒂芬·肖尔,由纽约303画廊提供
金爵·肖尔,佛罗里达州迈阿密弗拉格勒街,1977年11月12日,选自《不寻常之地》系列 ©斯蒂芬·肖尔,由纽约303画廊提供
© 莫毅,出自“舞蹈的街道”系列,1998。图片源自: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2024年9月28日至12月29日,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将呈现个展“莫毅:我在我的风景里”。这是国内首个对艺术家莫毅的早期作品进行全面梳理的机构性个展。
作为一位“局外人”和自学成才的摄影师,莫毅在其作品中捕捉到20世纪下半叶中国流变不居的社会结构巨变中所蕴含的生机与感怀,而他在天津街头拍摄的照片也因此成为其标志性作品。对于莫毅来说,艺术创作是其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方式——它不是工作,也不是爱好,而是一种瘾,一种药,可以暂时缓解人类于当代文明生存的痛苦。
在其多产的艺术生涯中,莫毅挑战了“摄影凝视”的概念,在拍摄时常常不看取景器,而是将相机置于脖子后方,或固定在一根棍子上,边走边拍。这些漫游街头的实验挑战了纪实摄影的传统、对拍摄技术的严格限定以及人们对构图与创作者关系的既定观念,为影像创作者及其创作媒介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
作为对莫毅艺术实践的一次迟来已久的研究,本次展览将展出350余幅黑白和彩色照片,均来自其代表性的系列作品,如“一米,我身后的风景”(1988)、“摇荡的车厢”(1989)、“公共车外的风景”(1995)、“我是流浪狗”(1995)、“舞蹈的街道”(1998)和“红色街道”(2003),清晰展现了在中国和全球摄影史以及中国实验艺术领域,莫毅对摄影形式的开创及其艺术实践的观念性。
除摄影装置之外,本次展览还将通过首次与观众见面的精选档案资料,如手工制作的摄影集和原始相版,令观众对莫毅的艺术创作过程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莫毅,出自“一米,我身后的风景”系列,1988。图片源自: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AG旗舰厅官方网站
莫毅,出自“我在我的风景里”系列,1997。图片源自: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莫毅,出自“红色街道”系列,2003。图片源自: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阿那亚艺术中心在建馆五周年之际,宣布成立其首个分馆——阿那亚艺术中心北岸馆,并计划于9月22日呈现三档全新展览。其中,艺术家马海伦、曹明浩和陈建军,将分别以个展形式,呈现其代表作及最新影像艺术创作。
曹明浩和陈建军两位艺术家将带来“水系计划”的最新影像、声音和装置作品。“水系计划”自十年前发起,从对都江堰上下游水系生态的历史流变出发,以实地考察、研究和对话为工作方法,强调与本地居民、民间实践者和多领域学者的长期互动与合作。此次展出的作品大都为首次在中国内地亮相,它们将向人们展现在水系源头若尔盖地区,青藏高原牧民如何运用传统生存智慧应对环境变化,并与其他高原生灵和生命形式(例如草、沙、黑土滩、鼠兔、牦牛、鲁等)建立起相互关照的生命关系和精神联系。
艺术家马海伦则将展出其代表性的“乌鲁克林”城市公益摄影项目,以及围绕新疆中产家庭展开的全新作品系列。马海伦曾在纽约求学,她捕捉到故乡新疆与纽约的布鲁克林区在文化包容力上的相似性,于是将“乌鲁木齐”与“布鲁克林”相结合以此连接起自己最重要的两段经历。自2021年启动以来,“乌鲁克林”城市项目相继邀请乌鲁木齐和喀什的当地居民参与拍摄,并于近期在阿那亚艺术中心的支持下前往了第三站伊宁。在为此次展览创作的最新作品中,艺术家突破了大众对新疆传统文化的固有印象,将镜头转向未曾被关注的当代家庭生活场景。她受到三联画叙事风格的启发,记录了一次“夏日野餐”的寻常瞬间。通过精心设计的场景和人物互动,日常生活与虚构叙事的融合营造出一种伪纪实感,也为观众带来了观看新疆的另一种视角。
仰望百年摄影的星空,一张照片如同星空的碎片,折射出一万次孤独的叹息,一抹稍纵即逝的笑容,一位陪伴过我们的动物朋友……针针线线穿起一部关于日常生活的史诗。
摄影大师荒木经惟回答:“对于生与死的爱,那就是摄影。”人类笨拙而又执着地记录着,为了抵抗遗忘,为了保持敬畏,为了生命的绵延,于是发明了摄影——一种关于爱的无声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