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丁伟:见证石油勘探现场记录工人的坚守与奉献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24-09-30 04:41:40

  在丁伟在30余年的摄影生涯中,他的镜头始终关注中国能源发展,2023年,他所拍下的关于石油勘探的照片摘得了第十四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纪实摄影类的大奖。“无论在险峻的天山山麓,还是在40摄氏度高温的沙漠腹地,始终奋斗在新闻摄影一线,深入发掘和讲述石油战线上的感人故事。”金像奖刊登的评语如此写道。这些照片中,石油工人充满激情和热血,重大的石油工程影像得以流传,呈现出了厚重的历史和人文价值。

  我的父亲是新中国成立后从事石油摄影的第一代摄影人,我小时候就听过“铁人”王进喜的故事,也浏览过许多石油会战时的照片。那时的黑白照片朴实无华,许多精彩的瞬间至今仍然感染着我。受父亲的影响,我从1975年参加工作到退休, 一直在石油系统工作。

  1983年我在辽河油田报社开始了职业记者生涯,1985年考入鲁迅美术学院,学习两年,1988年10月调入刚刚组建的中国石油报社。开始在行业报当摄影记者时,我也与许多报业同仁一样,感叹没有机会参加那些重大事件的报道。但正是行业报记者工作使我有机会跑遍中国各大油气田,见证了中国石油工业这几十年的迅猛发展。其实无论什么行业,大到国家,小到家庭,都是伟大时代的一部分。只要立足本职,深入了解本行业特色,都能拍摄到记录历史的精彩瞬间。

  AG真人娱乐首页

  20世纪90年代,首都北京二环外许多市民还在烧蜂窝煤,空气污染十分严重。为让北京居民用上清洁高效的天然气取代“煤球”,1992年,从陕北至北京的天然气管道动工了。918公里的管道,要跨过高山、穿越河流进入北京,施工机具缺乏,管道的建设者要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1994年7月,我与北京电视台的记者同到陕京管道陕西省府古县采访。施工现场只听到由远而近整齐的川江号子“嗨呦嘿,嗨呦嘿......”,原来是山高坡陡没有公路,重达1.8吨的钢管,要由32名农民工扛到山顶。他们是专门从四川招来的农民工,熟称“抬工”。看到这一幕,电视台的记者被感动得在山坡上嚎啕大哭。如今回头再看这些珍贵的历史照片,再看我国飞速发展的油气管网建设,让人心生感慨。

  20世纪90年代末,石业将地质勘探瞄向高海拔地区。我国有69%的国土是山地,若能在山地有勘探突破,将为国家提供丰富的油气资源。然而,高山地区的勘探地震条件十分恶劣,很多都是人迹罕至,布满奇峰怪石,沟壑断崖。我第一次到新疆库车地区天山南麓的立塔克地区时,被那里的地形地貌惊呆了,布满沟壑的山地即使是只身攀爬,也需要良好的身体条件,更何况要将机器设备运到山顶,打井放炮,收集地震数据。我曾询问他们,找油找气,为什么要登到山顶打井放炮?技术人员介绍说,高山的隆起是最显著的地貌特征,在高山上采集的地震数据,能够较好地解释地质运移规律,是探明油气资源必不可少的工作。

  记得1994年7月,我第一次跟随地震队进入山区,因没有经验,背了太多的摄影器材,在烈日下爬山5个多小时后,体力不支晕倒在山里。后来听工人师傅说,他们把我抬到阴凉处,喝了2瓶祛暑的“十滴水”才醒过来。这一路我同工人们一块前行,在山里采访有时喝的水断了,有时粮食不够吃,一双胶鞋十多天就穿坏......其实对摄影人来说,艰苦的磨炼仅仅只是开始,当我用镜头记录下那些普普通通、英勇无畏的石油工人的工作状态,感受他们的苦与乐、愁与思、孤独与坚守、奉献与牺牲时,我真切地明白了摄影的意义所在。

  丁伟,先后在辽河油田报社、中国石油报、中国石油记协从事摄影专业工作,第八届、第九届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驻会负责人。现任中国石油报社新闻总监、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北京新闻摄影学会副主席、中国公共关系学学会新闻与传播委员会副主任,曾多次在中国新闻奖、全国年度好新闻摄影等评选中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