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旗舰厅网(此文为2021年11月24日TOP20.2021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学术研讨会实录,浙江美术馆)
摄影师还需要什么,这个问题听起来虽然自下而上,却给我们勾勒了一个更大的问题,作为摄影从业者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系统来推进生态的反战。过去几年,我的工作主要是围绕摄影艺术家展开,从研究到展览,从评奖到工作坊,这些工作经验帮助我参与到全球摄影生态的环境当中,也能够第一时间或者第一现场得到一些切身体会和思考。今天的讨论没有一些什么学术理论或者技术讨论,更多的是分享和思辨,借此来回答高初老师的问题,同时也提出我的一些想法。
最近这几个月来一直在关注从1990年到现在摄影艺术家对基础设施痕迹展开的实践,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者就基础设施做了陈述,“基础设施是建成的网络促进货物、人或者思想的流动,并允许它们在空间上交换。作为物理形式,它们塑造了网络的本质、运动的速度和方向、时间性和易崩溃性,它们成为流通建筑提供现代社会的基础,创造了日常生活的环境。文化领域的基础设施包含了博物馆、美术馆这样的硬件,同样也包含了不同类型的艺术奖项、教育项目、展览等精神层面的建设”。
作为摄影基础设施的奖项或者展览历史由来已久,静观过去50年来全球摄影基础设施网络的建设,从70年代法国阿尔勒摄影节建立以来,围绕着高校摄影学科建设的摄影节,刚刚段煜婷老师也提到了连州摄影节作为17年耕耘的活动,怎样帮助摄影师或者整个行业建立一种网络。摄影奖,出版,以及包括镶嵌在其中的专家见面会,或者各种各样的形式的基础设施都是特别重要的摄影生态的组成部分。
我们回看过去十年中国摄影的发展,以TOP20为代表的摄影奖项在扶持摄影实践者展现出了一种持久性、学术性和反思性。2017年,我作为嘉宾参与了对“新锐”的思考,跟李舜坐在这个地方,到现在还有阴影,因为特别不善于做没有准备的讨论。2019年,我和管老师作为评委,当我们看这次展览的时候,也可以看到不同样貌的作品,事实上,每年所谓的评委或者组委会都会面临一些问题。2021年,今年结构上的转变,10+10,无论在议题上,内容上,包括摄影语言上的变化,特别惊喜的是文献部分也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沟通和整理或者回顾历史的机制。
接下来的分享我会简单介绍一下疫情前后参与的国际类型的奖项评选,我每年工作有很多时间是要花在看全世界各地艺术家的作品以及评选提名。
2019年疫情爆发前两个月到瑞士“新目光奖”的评委,每两年举办一次,这个奖项更多的是由私人企业主办,这种形式在当下其实也挺多的,由一个财团或者基金会来主持某一种类型的摄影奖。“新目光奖”每两年颁发一次,获奖艺术家可以获得2万美金,同时在2万美金扶持基础上还有两万美金的展览出版支持,帮助到摄影家创作新的作品。该奖项每两年方向上会有整体的方向的讨论,比如说2019年第三届“新目光”主要扶持来自亚洲的艺术家在有关技术和人类世议题上的创作,最终获选的是非常年轻的韩国艺术家,针对这些议题进行了自己的创作,但是由于疫情原因,这个展览到现在还没有实现。
THE REFERENCE ASIA是韩国和日本几位女性策展人和出版人合作的,重要的是作品的可讨论性和语言上的新锐。这个奖项特意为亚洲,尤其中日韩的摄影师搭建的平台,试图建立这么一种亚洲网络,为摄影艺术生态发展而作出的尝试,也是在线上和线下不同层面上来进行奖项评选以及一系列的线下和线下活动。
Photo Vague Festival是时尚肖像型的比赛评选,每一年都会邀请全世界各地的策展人、行业从业者作为评委去进行评选。这个奖项跟TOP20比较相似,没有奖金,希望汇聚更多的声音和作品,让时尚或者世界视觉文化的从业者了解到新鲜的时尚摄影师的面貌。去年,尤其是今年的方向整体进行了转变,更多的是去殖民化的语境,和全球黑人的身份有很大的关联。这次展览最终入围的46组作品所有都是探讨黑人的历史性和文化身份,最后作品都是围绕着某一种类型的种族、殖民历史,亚洲的摄影师为什么没有办法从肖像或者各种角度去反思我们自己的历史。
CIO Berlin 位于柏林的摄影博物馆,每年都会邀请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学者和专家来投选新锐,这个新锐不仅包括摄影师,还包括了理论学者和摄影史研究者,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建立起一种非常及时的网络,从而观看全世界各地艺术家的创作形态、研究方向。
刚刚提供的几个展览有不同的层面,有些是财团基金会,由资金来支持扶持摄影奖获奖者来进行创作,有些是希望囊括更多的艺术家进行摄影语言和议题的讨论,还有就是针对策展人或者学者一系列的扶持,这些都是一个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讲一下专家见面会,我们下午也有简单的专家见面会的形式。在过去两三年,尤其是疫情发生之后,专家见面会的制度或者机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意义上专家见面会可能是摄影从业者最有优势的一点,可以拿着作品集通过摄影节搭建的平台,跟你们想聊的专家见面,这些专家包括编辑、策展人、美术馆工作者,这些人和艺术家一起形成很好的对话和动态交互过程,但是鉴于疫情影响,这种传统意义上的专家见面会的形式受到了物理地理意义上的阻隔。
过去两年我经历了一些非常有趣的专家见面会的形式,Plat(T)form中一个艺术家可以在两个小时内跟很多专家同时讨论,回答很多问题,这些专家都是由画廊、出版人、美术馆馆长组成的团队,因此打破了单一线的讨论,是更加开放的形式。
PORTFOLIO DIALOGUE 是在疫情之前就尝试的全球化平台,希望通过网络搭建去地域化的讨论形式,只要注册,包括把合适的时间定下来,就可以和策展人进行线上包括。但是非常可惜,这个平台在疫情之前没有办法做下去。
Breda Photo Portfolio Review 是很多人共同组建的线上平台,艺术家可以通过网络或者技术性平台来更加有效地产地自己的作品。
Format Online Portfolio 还专门为线上专家研讨会进行了一个半小时的讨论,教参与者怎么样上传作品,怎么样利用这些新的技术平台去搭建一种新的对话空间。
Picter是一个供评奖者和专家见面会参与者线上评审和观看艺术家作品的平台,讨论除了网站之外,是否有更加好的机制去观看。
刚刚说了这么多,包括摄影节,专家见面会,回望过去十年,大家已经做了非常大的努力,不断地编织一些很有效的对话,但是下一个十年是否可以更加开放,是否可以更加多元,是否可以建立起一些包括网络平台更加利用技术、更加去地域化的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我们是否可以做更国际化的摄影奖,日本、韩国、新加坡都在做区域性以及更大层面上的摄影奖评选,中国除了连州之外,就没有看到过更全球化的评奖机制,这些是我们走向下一个十年可以讨论和磨合、思辨的问题,谢谢!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